痧症是一种以出汗停止因而身体排热不足、盐分大量流失,短时内血液浓度升高,体温快速攀升、脉搏加速、皮肤干热、肌肉松软、人体疲劳、虚脱及昏迷为特征的病症,由于暴露于高温环境过久而引起身体体温调节机制的障碍所致。痧症中医指霍乱、中暑、肠炎等急性病,多发于夏暑季节,其他季节也偶有发病。在酷热的夏季,人们常常能识别中暑症状,却苦于不懂医理而很难掌握快速缓解症状的方法。“我想把我研究了几十年的调治痧症的方法无偿分享出去,向普通民众科普应对或缓解痧症的方法,为造福大众出一份力。”与痧科打交道60余年的郑清泉医师如是说。
郑清泉,男,1945年生,从15岁学医起,至今已有60多年施治痧症的扎实经验,现为漳州市闽医传承研究中心荣誉会长。这位郑医师有些特别,一是郑医师是海关工作岗位退休人员,日常不是以行医为生,且难能可贵的是常年以来他都是无偿服务患者;二是他在这长年累月的业余行医生涯中,创新出一套独特的辨痧、治痧方法——“点穴法”;三是他热衷于与众医师及民众分享他的经验,并致力于公益痧科课程开讲及参加义诊为患者减轻痛苦。
展开剩余82%耳濡目染定初心
郑医师与医术的羁绊缘起他的母亲。母亲黄豆干(旧时多以取接地气名寄望孩子平安成长),东坂社(现碧湖社区)人士,虽基本不识字,但是由于继承了祖上家传刮痧技艺,母亲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刮痧师。不过母亲主业是在离家不远的“竹编社”做竹编工作,若有患者上门都会直接到“竹编社”找她治病,为了让患者免于继续奔波,她都是马上停下手中活当场给患者诊断。她给人诊治一般不收费,但由于家里孩子多开支也大,若患者给些红糖、油、米、面之类的生活用品,她也会适当收下。郑医师十来岁便跟着母亲学治痧,他记得曾经问过母亲为什么不收费,母亲解释那个时候大家日子都不好过,况且自己和丈夫已经有工作可以养家糊口,帮人治疗也只是举手之劳,看到患者晃悠悠颠进来找她至看着他们轻轻松松走出门,她就已经很开心了。可以说母亲从未想过用医术累积财富的做法直接影响了郑医师日后行医所坚持的助人初心。
精进医术扬技艺
如果说郑医师学医是母亲领进门,那发小的父亲则是触发他在医术上力求创新与精进的点拨者。邻居发小的父亲陈珍医师是漳州60年代就富有名气的全职刮痧师,他与郑医师母亲的治痧手法不同,他主要用的是“全身抓痧法”。彼时,郑医生经常到发小家,陈医师也知晓这个孩子有医学底子,加上他自己的儿子对治痧并不感兴趣,陈医师便有意点播一下这个孩子,于是郑医师拜他为师也就水到渠成。回忆起这位恩师,郑医师感慨颇深,陈珍医师因行医积累的宽裕家境并不能改变自身中年丧妻临老丧独子的多舛命运,晚年虽有郑医师这个徒弟常走动,但他还是在80多岁高龄抱憾而终。郑医师坚持开公益痧科课程其中一个目的也是想为恩师弘扬治痧技艺。
创新手法速治痧
郑医师自己创新的“点穴法”是在之后七年行伍生涯为战友们治痧的经验中逐步夯实的。入伍那年盛夏的一天,有位战友起初满身大汗,面色通红,到后来不支昏倒在地,队里学西医的江西籍卫生员可能疗伤止血是把好手,但是对这种情况却手足无措,郑医师初判该战友应该是中头痧,于是主动请缨,请几位战友一起把患者移到阴凉通风处,脱去患者帽子,解开其衣扣,取盐水少量送服,开始在其头部的百会穴、太阳穴、印堂、风池,颈背部的大椎(第七颈椎下)、肩井、风府至大椎的臀脉线为其“抓痧”。因为干预及时,该患者很快嘴唇有了血色,慢慢恢复了意识。待到十几公里外的救护车在半个多小时后(当时路况不好)到达时,患者已经恢复正常。
之后的高强度操练下,几乎每天都有多人中暑,那位卫生员在郑医师的指导下已经学会断症和预处理,但是治痧还是只能郑医师亲手操作,为了争取时间快速治疗多位病患,日积月累中已转化为肌肉记忆的辨痧技能,根据痧症出现的时辰和部位,结合先前学会的两种治痧法,郑医师试着用自己总结出来的“点穴法”为患者诊断,多次实践下来,发现该法效果更加“快准狠”,在同样的时长下,使更多患者得到治愈。渐渐地,战友们送的“小神医”称号传到了领导耳中,领导找了郑医师谈话,打算把他培养成卫生员,本来郑医师也心动了,但一想到侦察兵的待遇略好,家里除了已经出师帮人刮痧的长姐,他下面还有六个弟弟妹妹嗷嗷待哺,为了帮家里减轻一些负担,郑医师婉拒了领导的建议。
七年转眼过,郑医师被分配到了公安局,由于经常要出警出外勤,时常有同事中暑,郑医师又当仁不让地出手帮忙。并且在之后各个岗位上,郑医师都是如此热心地义务帮有需要的同事。由于同事们的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社会人士找上郑医师求治痧。
问及郑医师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他表示在60至90年代这段祖国咬紧牙求发展的环境下,来求助的环卫工人和工厂一线员工最多,当时这部分人群是最辛苦流汗最多的人。这些年国家政策越来越好,环卫工人有更好的机械设备辅助,有政府出资的休息室;工人有国家监管下工厂出资准备的纳凉设备和凉茶补给等,来找他求助的这部分人少了很多,说到此处,郑医师的语气明显轻松了很多,果然是“医者仁心”具象化。
郑医师还分享了一次几年前半夜出门给人治痧的经历。平常都是患者由亲人陪同到他家求助,但是这位病人据其家人描述为突发性剧烈腹痛、呕吐、腹胀、排便异常、面色苍白且四肢冰冷,郑医师一听便眉头紧锁,这是72痧症中最严重的绞肠痧呀,严重者痧毒攻坏肠胃会致死!郑医师顿时顾不得此刻已是凌晨三点,立刻带上装备义务上门扶助。对付绞肠痧的手法重点是按腹部任脉(中脘至关元)、足阳明胃经(天枢至足三里),因其点穴手法娴熟,加上救助及时,病人五分钟后痧症已得到有效缓解。出于慎重起见,郑医师留在患者身边又观察了一个小时左右,确定其已无碍才离开,到家时天已微明。家人见到年近耄耋的郑医师归来,担忧的心终于放下。老伴、一双儿女及他们的伴侣都深知郑医师“急病人之所急”,虽不免担心其身体会不会透支,却仍用行动和一定的经济注入默默支持着郑医师参加公益活动。
分享心得释余热
问及郑医师的医术是否有传承人,他笑称自己至今仍是“赤脚医生”,可以将本医术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培训或媒体传承给那些志同道合的同仁们。郑医师坦言自己是体制内退休人员,按规定不得有第二职业,所以他积极参加省红十字会举办的活动,且他认为国家给的退休金已经足够日常开支,不能再给国家添麻烦,所以始终坚持无偿治痧以服务大众。目前郑医师的好友林清山先生开始跟着他学技艺,林先生担心会不会起步太迟,郑医师表示“活到老学到老,何时开始都不晚”。
郑医师表示接下来会继续研究痧症,继续开公益课,义诊赠药,同时继续完善他与友人柯汉章从2010年起就倾注心力编撰的《痧症论》,还计划日后自己出资印刷,赠予民众,为广大普通民众抵御痧症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
最后郑医师分享了一个食疗防中暑小妙招:可以在阳历4-5月间,用一斤重的鳖(甲鱼)与半斤积雪草汁一起炖汤,炖用两次后可以有效预防。食疗安全有效,副作用少,常中暑及有意向防痧症的人士可以试之。(图文/李志明 吴林艺)
发布于:广东省通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